http://www.taiwanmuseum.tw/tw/education/activity_d.aspx?d=1015
要參加的學生請洽生物老師
既然是創意大賽,老師也沒什麼可以給你們
不過如果你進了複賽
老師可免費提供交通
夠義氣吧!
誘人獎金如下:
第一名 NT$30,000
第二名 NT$20,000
第三名 NT10,000
佳 作 NT$5,000
PS. 設計圖繪製可以詢問生科老師
~離開校園去學習,教室沒有牆的~
分類標籤
生殖
(26)
筆記
(15)
營養
(11)
複習
(11)
細胞
(10)
神經
(9)
顯微鏡
(9)
分類
(7)
演化
(7)
討論單
(7)
運輸
(7)
遺傳
(7)
環境
(6)
graduate
(5)
校園
(5)
滲透
(5)
野外
(5)
酵素
(4)
作業
(3)
微生物
(3)
緒論
(3)
B1ch1
(2)
參考資料
(2)
國一
(2)
教學心得
(2)
構造
(2)
生理
(2)
科學方法
(2)
網路教學
(2)
解剖
(2)
LIS
(1)
fiito
(1)
內分泌
(1)
公衛
(1)
分生
(1)
分組合作
(1)
卡漫
(1)
周圍神經
(1)
呼吸
(1)
惡搞
(1)
班級經營
(1)
生物寫作
(1)
研習
(1)
站務
(1)
競賽
(1)
西藥
(1)
課程計畫
(1)
資優課程
(1)
閱讀
(1)
閱讀推廣與自然科有什麼關係
星期五鹿鳴國中的楊志朗老師到校分享其推動閱讀的一系列方案
這是我當上正式教師以來聽過最感動的研習了
感動..是來自楊老師的熱情
會後許多老師也都燃起熊熊烈火
因為這份熱情...我又開始想做一些事
或多或少與閱讀有一點點相關
趁熱血還沸騰,先紀錄當下的一些想法
雖然本身不是國文教師、不是導師
所處理的業務亦與閱讀的推動沾不上邊
但我一直想做以下的事情
1.科普文章的閱讀推廣
2.副刊醫療新知的閱讀
3.落實課前預習的制度
楊老師來演講的那天中午我正在批閱學生的課本
唯一一本讓我非常滿意的是102班一位女同學的課本
理面有許多鉛筆畫來畫去的記號
那是閱讀時,一邊念,一邊停留思考記憶而畫下來痕跡
正當我在想著如何讓讓其他同學效法時
這天下午我學到了一個叫做「圈讀」的行為
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有方法地一句一句讀
另外也略略可以留下蛛絲馬跡讓老師檢查
類似圈獨的任務,或許也可用於預習的檢查之上!
並且配合現在執行的課本普查措施
另外鼓勵閱讀課外相關文章方面
過去頂多將小文列成段考閱讀題當成一種「重要性」提示
現在執行方面略略有了可行的模式
「科普閱讀聯絡簿」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之一
醫療健康相關的文章如果改成親子共讀也是非常有意思
尤其是隔代教養的家庭或許也會獲益良多
但我目前沒把握那麼有鐵腕去要求家長
還需要一些勇氣和心理準備
....
當然那天還有許多有意義的教學現場分享
另外以下是我的研習後的感想
這是我當上正式教師以來聽過最感動的研習了
感動..是來自楊老師的熱情
會後許多老師也都燃起熊熊烈火
因為這份熱情...我又開始想做一些事
或多或少與閱讀有一點點相關
趁熱血還沸騰,先紀錄當下的一些想法
雖然本身不是國文教師、不是導師
所處理的業務亦與閱讀的推動沾不上邊
但我一直想做以下的事情
1.科普文章的閱讀推廣
2.副刊醫療新知的閱讀
3.落實課前預習的制度
楊老師來演講的那天中午我正在批閱學生的課本
唯一一本讓我非常滿意的是102班一位女同學的課本
理面有許多鉛筆畫來畫去的記號
那是閱讀時,一邊念,一邊停留思考記憶而畫下來痕跡
正當我在想著如何讓讓其他同學效法時
這天下午我學到了一個叫做「圈讀」的行為
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有方法地一句一句讀
另外也略略可以留下蛛絲馬跡讓老師檢查
類似圈獨的任務,或許也可用於預習的檢查之上!
並且配合現在執行的課本普查措施
另外鼓勵閱讀課外相關文章方面
過去頂多將小文列成段考閱讀題當成一種「重要性」提示
現在執行方面略略有了可行的模式
「科普閱讀聯絡簿」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之一
醫療健康相關的文章如果改成親子共讀也是非常有意思
尤其是隔代教養的家庭或許也會獲益良多
但我目前沒把握那麼有鐵腕去要求家長
還需要一些勇氣和心理準備
....
當然那天還有許多有意義的教學現場分享
另外以下是我的研習後的感想
- 閱讀風氣的養成,勝於題目練習
- 晚自習還是存在的
- 各別班級有意義的活動是受到校長支持
- 由下而上的活動更貼近學生需要
- 活動不只是為了視導、評鑑而做,來自熱血和理念
- 活動與課程是相連結的,而非好玩而以
- 家長需要被說服,要用專業讓家長配合
- 學生也可擔任教育家長的任務,或使與其共同成長
- 各項活動執行初期一定要鐵腕地落實,養成習慣
PS. 上列5、7點很需要讓我們老闆知道一下
他那天沒去聽演講實在太可惜了
對學校來說太可惜了
他那天沒去聽演講實在太可惜了
對學校來說太可惜了
遺傳學教學心得992
遺傳這個單元老實說還真難教
想想孟德爾當時的科學家都沒有辦法被孟德爾的理論說服
是直到染色體學的研究我們才有辦法拼湊好幾十年的研究成果
推敲又推敲,最後認可這個遺傳學說
進而發展出現代的遺傳理論
這部分「課程」不管是科學史或是學問的邏輯本身
都不是單一線發展的簡單故事
它像一部劇情複雜而且多線同步發展的電影巨作
並且在其中參雜了需多看不見的抽線概念
該死的又用了許多國中生很愛怕的「英文」
但我們卻要學生在國一就接受這相較抽象的學問
同一時段如果上地科的礦物、岩層等有具象的學問
對於學生來說,比較符合他們的程度!
遺傳的單元如果可以安排在國中後期會比較恰當
到了國三,數學先備知識與直覺都有很大的進步
不會產生害怕
但礙於九年一貫領域統整根本就是掛羊頭賣狗肉
國一還是硬要上完生物,管他內容包含一些艱澀的知識
遺傳只是其中一例,生態部份的「元素循環」更需要國二的理化背景
回頭說遺傳的部分,
它需要有兩個重要的數學先備概念
其一是【抽象符號】,其二是【機率】
要當成先備知識並不是數學課提過教過就好
而是要把它當成加減乘除那麼一般的基本工具
要讓知識進到「靈魂」去
這需要一段時間的數學訓練和「開竅」
開竅很重要
在下生物就是到了高三才開竅
開竅後才能吾道以一予貫之
開竅之前老實說是硬背的情形居多
以上廢話結束
以下才是今年的教學心得
有了前兩年的教訓
我今年悟到一個道理
人家說急事慢講
教課也是一樣
困難的東西,簡單地教
把知識的量減少
即使沒開竅,要烙印內容的話,也比較不辛苦
過去我嫌課本安排不合乎我的邏輯
會調換上課內容次序
但我發現這樣會增加學生的負擔
等於學生要課本筆記兩頭讀
重點是兩個版本都艱澀地給他疑惑
教越多疑惑越強
往好處想,學生可以換個角度切入遺傳學的內容
但事實上在初學者對於遺傳學「一知半解」的狀況下
這兩套內容,不是兩種解釋,而是兩份知識。
當一件事情是當事人程度不能「體會」時,
你這樣說、那樣說、顛倒說、換句話說
最後只是「越描越黑」...
讓複雜變得更複雜
今年我完全按照課本進行
而且簡單至上
不合乎我的講述邏輯時
就想辦法「穿針引線」讓兩段課程可以過場順得過去就好
不去想怎樣是最完美的流程
要想怎樣是最簡單的流程
多數學生到了國三只會記得課本的邏輯順序
因為他們只有課本留著
或者準確的說,只剩同學的課本留著
今年重點
(1)單一
(2)簡單
google、apple也都告訴過我們「簡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不小心透露作者是GOOGLE愛用者)
想想孟德爾當時的科學家都沒有辦法被孟德爾的理論說服
是直到染色體學的研究我們才有辦法拼湊好幾十年的研究成果
推敲又推敲,最後認可這個遺傳學說
進而發展出現代的遺傳理論
這部分「課程」不管是科學史或是學問的邏輯本身
都不是單一線發展的簡單故事
它像一部劇情複雜而且多線同步發展的電影巨作
並且在其中參雜了需多看不見的抽線概念
該死的又用了許多國中生很愛怕的「英文」
但我們卻要學生在國一就接受這相較抽象的學問
同一時段如果上地科的礦物、岩層等有具象的學問
對於學生來說,比較符合他們的程度!
遺傳的單元如果可以安排在國中後期會比較恰當
到了國三,數學先備知識與直覺都有很大的進步
不會產生害怕
但礙於九年一貫領域統整根本就是掛羊頭賣狗肉
國一還是硬要上完生物,管他內容包含一些艱澀的知識
遺傳只是其中一例,生態部份的「元素循環」更需要國二的理化背景
回頭說遺傳的部分,
它需要有兩個重要的數學先備概念
其一是【抽象符號】,其二是【機率】
要當成先備知識並不是數學課提過教過就好
而是要把它當成加減乘除那麼一般的基本工具
要讓知識進到「靈魂」去
這需要一段時間的數學訓練和「開竅」
開竅很重要
在下生物就是到了高三才開竅
開竅後才能吾道以一予貫之
開竅之前老實說是硬背的情形居多
以上廢話結束
以下才是今年的教學心得
有了前兩年的教訓
我今年悟到一個道理
人家說急事慢講
教課也是一樣
困難的東西,簡單地教
把知識的量減少
即使沒開竅,要烙印內容的話,也比較不辛苦
過去我嫌課本安排不合乎我的邏輯
會調換上課內容次序
但我發現這樣會增加學生的負擔
等於學生要課本筆記兩頭讀
重點是兩個版本都艱澀地給他疑惑
教越多疑惑越強
往好處想,學生可以換個角度切入遺傳學的內容
但事實上在初學者對於遺傳學「一知半解」的狀況下
這兩套內容,不是兩種解釋,而是兩份知識。
當一件事情是當事人程度不能「體會」時,
你這樣說、那樣說、顛倒說、換句話說
最後只是「越描越黑」...
讓複雜變得更複雜
今年我完全按照課本進行
而且簡單至上
不合乎我的講述邏輯時
就想辦法「穿針引線」讓兩段課程可以過場順得過去就好
不去想怎樣是最完美的流程
要想怎樣是最簡單的流程
多數學生到了國三只會記得課本的邏輯順序
因為他們只有課本留著
或者準確的說,只剩同學的課本留著
今年重點
(1)單一
(2)簡單
google、apple也都告訴過我們「簡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不小心透露作者是GOOGLE愛用者)
訂閱:
文章 (Atom)